一种可能性是,产生某些妄想是有动机驱动的。我们当然知道,动机因素对信念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;它不仅会影响我们寻找的证据类型,还会影响我们评估已有证据的方式。我们可以在自我欺骗这种心理现象中看到动机因素的影响。然而,在通常情况下,我们大多数人对心里冒出来的自我欺骗倾向都会有所警觉。而当这种警觉不在时,妄想——或者至少是某些类型的妄想——就可能出现。
很明显,在某些妄想的形成过程中,动机因素起了作用。关于动机因素起作用最明显的例子似乎是钟情妄想(Erotomania)。钟情妄想又称克雷宏波综合征,这类患者确信某位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暗地里爱上了自己。关于动机因素起作用不太明显的例子是迫害妄想。心理学家理查·班托(Richard Bentall)和他的合作伙伴采用动机因素解释迫害妄想,他们的说法很有影响力。根据他们的说法,这类患者之所以产生迫害妄想,是为了保护自我概念不受某种感知到的威胁的影响。要理解这个说法,我们要先阐明一个问题:在解释一个事件时,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。一种是外化解释,也就是在外部或者环境因素中寻找原因。例如,一个人可以用面试过程不公平来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得到这份工作。另一种是内化解释,也就是从自身以及自己的性格特质中寻找原因。例如,一个人可以用自己不够格来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得到这份工作。那这种区别与解释迫害妄想有什么关系呢?关系是这样的:当面对一件需要解释的事情时,一个自我概念易受伤害的人会非常喜欢采用外化解释(“我运乖时蹇”)而忽视内化解释(“我不胜其任”),因为内化解释可能会威胁到他们原本就脆弱的自尊。如果走到极端,我们就可以看得出,这种倾向是如何形成迫害妄想的。我们认为这种解释属于合理化解释,不是因为它指出迫害妄想是基于真凭实据的,而是因为它指出,迫害妄想是建立在我们熟悉的、可以理解的心理动机之上的,即保护自我概念不受外部威胁的心理动机。